电动自行车暗藏“到期陷阱”:电池寿命“卡三年” App功能“到期停”
中国新闻网·2025-10-22 08:58
行业潜在商业模式 - 部分电动自行车公司可能在电池组内预设程序或元件,使电池在使用约3年后出现“定时失效”现象,诱导消费者付费更换或换新 [1][2] - 有改装师傅提供远程控制服务,可在手机上远程停止充电或切断电池电流,整套服务收费200元,显示相关技术门槛和成本较低 [2] - 公司对配套App功能采用“先免费后收费”模式,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未被告知功能有使用期限,到期后需续费会员才能继续使用远程开关锁、定位等基础功能 [5] 消费者投诉与争议 - 消费者反映电池在刚满3年时突然无法充电,但外观无任何损坏痕迹,且售后人员不经检测即断言电池损坏,更换费用为750元或以旧换新需补1000元 [1][2] - 有案例显示消费者购买一个月后电池即无法充电,线下店铺声称电池为假货拒绝更换,线上商家则推责于充电桩或充电器故障 [3][4] - 消费者认为公司未在销售时明确告知App功能的收费规则,构成诱导消费,并在功能到期后以“断功能”方式强制续费 [5] 法律风险与合规问题 - 专家指出若公司未与消费者事前明确约定,在正常用车期间强制无法使用或要求续费,可能违反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根本性违约 [5][6] - 公司未在商品详情页或销售过程中明确介绍电池保质期、会员权益时间等关键信息,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退一赔三” [7] - 在电池组内加装元件远程断充的行为被明确为侵权,公司需立即停止并承担惩罚性赔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