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老一幼”服务体系建设 - 北京市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工作相结合,重点聚焦“一老一幼”服务体系建设,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持续发力 [3] - 通过将养老托育服务嵌入社区,支持社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把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4] 养老服务供给与创新 - 北京市持续完善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截至2024年已建成105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未来将在老龄化程度高的街道乡镇继续建设,实现精准服务供给 [4] - 围绕老年人家庭场景推进适老化改造,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改造补贴,例如一项改造总花费5883元,政府补贴一半,个人自付2941.5元,努力做到“愿改尽改” [7][8][9] - 在养老服务中应用技术创新,已在全市500多家养老机构部署1.2万台智慧照护终端,基本覆盖失能老年人照护,实现服务过程可记录、可追溯 [10] 托育服务供给与模式 - 为有效增加托位供给,北京市以幼儿园办托为主渠道,社区和托育机构办托为重要依托,单位办托为有效补充,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 [5][6] - 通过推进普惠托育试点,将托育机构水电气热纳入居民价格执行,并为机构提供保险支持,两年内北京普惠托位已达到3.5万个 [7] 托育服务成本与监管 - 托育机构转普惠后收费价格显著下降,例如有家庭反映托费从每月6600元降至3600元,缓解了家庭压力,也使机构经营收入更平稳 [7] - 在安全与质量监管方面,出台《北京市托育机构综合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和《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建立起机构自查、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体系 [12][13]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20年以来累计培训托育机构负责人、教师、保育员等万余人次,通过增量扩容、提质增效等工程保障服务质量 [12]
人民城市里的温暖注脚(民生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2025-10-24 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