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1-2岁为最易感人群[2] -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存在两个高发期,分别为4月至7月的春季高峰和9月至11月的秋季高峰[3] - 典型症状包括发烧,随后在手、脚、口、臀等部位出现红点、水疱或溃疡,可能伴有咳嗽和食欲不振等症状[3] -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可在7至10天内自愈,但极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3] - 致病病毒种类超过20种,主要包括肠道病毒A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的不同亚型[3] 传播途径 - 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4] - 密切接触传播是重要途径,儿童接触患者的口水、鼻涕、疱疹液或被这些污染物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后,通过触摸口鼻感染[4] - 飞沫传播也可导致感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被其他儿童吸入[5] 预防措施 - 接种EV-A71疫苗是核心预防手段,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1岁前完成接种效果最佳[6] - 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40至60秒,儿童餐具、毛巾、玩具专人专用并定期消毒,注意饮食饮水卫生[6] - 环境防护措施包括每天开窗通风3次且每次30分钟以上,高发期避免前往拥挤场所,并对门把手、玩具等重点区域进行清洁消毒[6] - 增强儿童抵抗力至关重要,应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并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6] - 即使接种EV-A71疫苗,仍需保持防护,因为该疫苗仅能预防EV-A71病毒,对其他病毒无效[7] 感染后处理 - 轻症患儿应居家隔离休息,避免接触其他儿童,并进行对症护理,如发烧超过38.5℃时使用退烧药,进食温凉流食保护口腔,防止抓破疱疹[9] - 出现高烧超过3天不退、精神萎靡或烦躁、呼吸急促(婴儿每分钟超50次,幼儿超40次)、手脚发冷、呕吐、抽搐等危险信号时,需立即就医[9]
中疾控提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应迅速就医
人民网·2025-10-24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