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如何守护健康成长路?这些务实举措一起了解!
央视网·2025-10-24 14:40

政策核心内容 - 教育部发布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并促进健康成长 [1] - 措施强调源头治理,通过系统化举措消除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 [4][9] - 政策直指教育焦虑根源,通过制度性改革缓解学业考试压力 [4] 学业压力缓解措施 - 强化作业管理,严控总量,严禁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鼓励设立“无作业日”以减轻日常压力 [4]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测试频次,合理控制难度,明确禁止按考试成绩排名以减少竞争焦虑 [4] - 深化校外培训治理,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4] - 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从制度层面缓解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 [4] 体育与身体素质强化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规定课时开展体育锻炼 [9]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 [9][11] - 丰富课后服务体育项目,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 [9] 睡眠与网络管理 - 保障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13] - 严禁挤占睡眠时间,并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与教育评价体系 [13] - 培养健康用网习惯,规范中小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管理,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 [13] - 优化算法推进机制,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坚决遏制“贩卖焦虑”“诱导内卷”等违规行为 [13] 支持体系与特殊群体关怀 - 每月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8]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儿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实施“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8] - 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分级响应模式,完善监测、预警、干预一体实施机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