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扬后震!创业板能否迎来新一轮上涨?

2025年创业板行情驱动逻辑 - 符合预期的逻辑包括估值修复、盈利改善预期显著以及资本市场政策预期,年初创业板估值处于历史很低水平为反弹提供高安全边际,市场偏好提升推动估值修复,创业板2025年全年盈利增速长期维持在25%以上,较去年负增速改善明显,监管层表态推出深化创业板改革一揽子举措增强市场信心 [1] - 超出预期的逻辑包括产业突破和AI产业引发格局重构,固态电池技术取得较大突破提振市场对新能源板块信心,通信和电子在创业板中的权重从去年的19%提升至当前的30%,接近电力设备行业33%的占比,形成新能源和AI产业并驾齐驱格局 [1] 宏观与政策因素影响 - 长期逻辑包括深化创业板改革和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优化发行上市机制等举措利于创业板长期健康发展,创业板是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重要战场,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利于创业板长期资金流入 [1] - 阶段性影响因素主要是货币政策和并购重组新规,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主要释放流动性提振市场情绪,并购重组修订利于高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二者影响相对短期但具有协同作用 [2] 未来3-6个月指数运行特征 - 创业板指数或将"在震荡中逐步向好,动能由风险偏好驱动转为基本面与资金面共同驱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两融余额维持高位、科技赛道ETF持续流入利好创业板 [3] - 细分板块呈现不同特征,电力设备板块供需格局改善后盈利有望回升,电子通信板块中长期景气度高但短期或震荡,医药生物板块基本面出现拐点但也有短期震荡风险 [3] - 企业盈利表现良好支撑指数,1384家公司中1028家实现盈利,二季度业绩环比改善明显印证经营持续向好,创业板指有望中期向好短期或震荡 [3] 潜在海外干扰因素 - 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美联储政策是核心变量,若暂停降息或释放"鹰派"信号可能引发全球成长股估值回调,美国通胀数据反复可能限制我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影响市场流动性预期 [4] - 国际竞争与地缘政治方面,美国关税或科技限制政策升级会冲击创业板外向型较高的科技板块但利于国产自主可控板块,地缘冲突升级会提升全球资本避险情绪导致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 [4] - 外资动向方面,海外不确定性增加时外资可能阶段性流出放大创业板调整幅度,美联储降息和人民币汇率走强时外资回流有望为创业板注入反弹动力 [4] 并购重组政策受益公司类型 - 强链补链的科技创新企业可能率先受益,政策提高对财务状况变化的包容度,允许其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的优质未盈利资产,助力提升关键技术水平 [5] - 产业整合类的细分龙头可能受益,政策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和优质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细分龙头可通过简易审核程序快速开展并购 [5] - 面临瓶颈的转型探索者可能受益,这类企业能通过跨行业收购新质生产力标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寻求业绩新增长点 [5] 当前估值与配置价值 - 创业板指市盈率PE约为41倍,处于2010年上市以来由低到高36%的分位数水平,市盈率分位数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同期水平,如美股标普500PE处于2005年以来95%分位数、纳斯达克指数是87%分位数 [6] - 创业板指高度集中于新能源、电子通信、医药生物、计算机等代表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行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在AI产业周期浪潮中具有较大估值抬升潜力,具备较好长期配置价值 [6] 内部板块分化情况 - 已率先反应利好的板块是AI算力和创新药板块,AI算力板块受国产自主可控政策支持,阿里等产业巨头创纪录的资本开支和强劲业绩增长支撑高景气,创新药板块在技术创新与出海订单提振下呈现结构性高景气 [7] - 处于估值修复阶段的板块包括半导体和新能源板块,半导体板块7月下旬以来在"国产替代"逻辑强化下表现较好,全球硅片涨价和AI芯片需求持续等因素推动估值修复,新能源板块处于估值修复初期,市场情绪回暖源于"反内卷"政策推动行业产能出清和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7] 普通投资者投资工具 - 创业板指数ETF具有分散风险、成本更低、交易便捷等优势,购买ETF相当于购买一篮子股票资产分布离散能有效实现分散投资,降低创业板股票高波动风险 [8] - ETF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支付高额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多数ETF管理费率为0.5%,交易成本仅有交易佣金,像股票一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流程简便快捷,透明度高投资者能快速了解投资组合特性 [8] 下半年重点跟踪信号与风险 - 需重点跟踪的信号包括政策信号如十五五规划产业政策、景气度信号包括企业三季度业绩和产业高频数据、技术与产业信号像AI算力需求落地和技术迭代、资金流向信号 [9] - 需特别警惕的风险点包括中美贸易与科技竞争风险、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企业盈利不及预期风险以及交易过度拥挤风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