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署名文章:学耀星汉 心怀家国  ——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新华社·2025-10-24 23:57

学术成就与贡献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物理学基石之一 [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1]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对物理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教育背景与学术生涯 - 1929年随父母入住清华园,在此度过八年时光 [2]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2] - 194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2] - 1945年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赴美,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辉煌学术生涯 [2] 对清华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 - 1997年在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 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推进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3] - 2001年力邀著名数学家林家翘等一批杰出学者受聘清华教授 [3] - 2003年回清华园定居,将重振清华理科辉煌作为“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3] - 对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不可替代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 - 学术品位敏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量子纠缠、宏观量子现象、冷原子等尚处萌芽阶段的领域,这些领域后来成为物理学主流方向 [4] - 葆有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真理的执着追求,灵感迸发时甚至在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推导细节 [4] - 青年时代敢于质疑,从实验数据中抽丝剥茧,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观念,并顶住压力提出实验检验方案 [4] 家国情怀与中美学术桥梁 - 牢记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教诲,不管身处何地一直心系祖国 [5] - 1971年中美关系刚解冻即回国访问,看到新中国科技巨大进步心潮澎湃 [5] - 从邓稼先信中得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时,受到极大情感震荡、热泪盈眶 [5] - 返美后到多所大学介绍新中国成就,对海外华人学者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5]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 [5] 促进中国科技发展与政策建言 - 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提供关键性意见 [6] - 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6] - 1982年致函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6] - 从1997年到2005年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此作出历史性贡献 [6]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 [6] 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 - 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发起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面向海外企业家募款,支持中国学者赴美访学,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资助 [6] - 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训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权威,不能“越念胆子越小” [6] - 引导学生注重渗透性学习,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广泛涉猎前沿,在实践和失败中掌握知识 [6] - 在清华高等研究院期间,对每位招聘候选人都仔细研究其学术背景和成就,亲自指导博士生,举办国际研讨会 [7] - 以80多岁高龄为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经常与物理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讨论问题 [7] 治学态度与个人品格 - 秉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原则,为学严谨扎实,为人率真纯粹,认为研究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8] - 耄耋之年仍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5岁高龄时依然亲自在稿纸上推演公式 [8] - 97岁高龄为解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亲自前往散裂中子源地下实验室考察 [8] - 待人平等、谦逊温和,吃穿用度简单,不讲究接待规格,1995年因坐经济舱下飞机而被接机人员“落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