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强调这段岁月为其一生的科学成就和家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0] 求学经历与学术基础 - 杨振宁于1938年抵达昆明,至1945年赴美留学,在昆明度过8年,其中在西南联大学习6年 [1] - 在2万名考生中,他以第二名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原报考化学系,入学后因兴趣转入物理系 [3] - 其学士论文研究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中的应用,硕士论文研究统计力学,这两个领域对其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 [5] - 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差,但师生精神振奋,以严谨态度治学,学术风气自由而严谨 [4] 西南联大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 联大教室为铁皮顶,地面是泥土压成,窗户没有玻璃,条件极为简陋 [3] - 战时昆明常遭空袭,师生需"跑警报",杨振宁家房屋曾被炸毁,其从废墟中挖出书本 [3] - 为躲避轰炸,杨家搬到昆明西北郊龙院村惠家大院居住三年 [3] - 学校没有饮用水设备,昆明街头的茶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5] 师生情谊与学术交流 - 西南联大教师阵容强大,杨振宁的国文老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物理老师有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等 [5] - 对其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分别指导其学士和硕士论文 [5] - 他与黄昆、张守廉被称为"三剑客",经常在茶馆高谈阔论,曾为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哥本哈根解释"而彻夜翻书 [6] 家庭责任与早期工作 - 作为家中长子,杨振宁在战乱中承担家庭责任,制定"红点规则"鼓励弟妹学习,并骑车带他们进城看电影作为奖励 [6][8] - 1945年春,为贴补家用,他每周花3小时给在昆明的美军官兵教中文 [8] - 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后,在一年留待期里于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教授高一、高二数学 [8] 家国情怀与晚年贡献 - 西南联大培养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其人生选择,1971年他率先申请回国,积极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 [12] - 他多次坦言感谢西南联大,认为其一切成就的基础都在此奠定 [1][9] - 晚年在回首昆明岁月时,他表示昆明是他年轻成长的地方,基础理论是在西南联大打好的,多年来一直怀念昆明 [10] - 2008年86岁时重返昆明参加西南联大70周年校庆,2013年91岁高龄时再返昆明参加活动并栽下国槐树 [12][14]
杨振宁的昆明岁月
新华社·2025-10-25 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