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概述 - “体育外卖”新业态兴起,即用户预约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开启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 [1] - 该模式凭借“送课到家”、“随时开练”等特点,开辟了体育产业新赛道,教学场地包括小区花园、口袋公园甚至家庭客厅 [1] - 行业本质是体育培训与“上门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消费者对上门服务的接受度提升 [5] 市场需求与驱动因素 - 需求火爆,核心优势包括“不用接送,省时省力”、“一对一教学,效果有保障”以及“价格实惠” [3] - 中考体育权重提高导致学生群体体育训练需求显著增长,体适能及中考体测相关课程约占平台订单的80% [3] - 特定需求增长,如“体态矫正”、“增高训练”、“改善视力”以及成年人学习体育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带来不同“菜系” [3] - 付费方式灵活,采用单次付费、灵活团课、即时评价反馈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需一次性预付数千甚至上万元学费的痛点 [3] - 场地条件改善提供支撑,全国体育场地达484.17万个,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社区健身房、口袋公园等设施增加 [4] 市场参与者与规模 - 模式为体育从业者带来新机遇,教练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吸引客户,逐步积累稳定客源,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兼职可赚取“第一桶金” [2] - 个人教练案例显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教学视频可积累口碑,实现月收入稳定在万元左右 [2] - 规模化平台崭露头角,例如“乐时运动”平台上线10个月用户突破30万,覆盖全国超百个城市,复购率约45% [2] 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规范问题,从业者包括专业教练、兼职大学生及“野路子”教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6] - 存在教练未经培训上岗、非专业学生冒充教练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并埋下运动损伤隐患 [6] - 安全保障不足,个别平台提供运动意外险,但更多个体接单采取按次付费,不签合同不买保险,损伤后责任难以厘清 [6] - 有案例显示孩子训练不当造成骨折后,与教练就医疗费用难以达成共识,市场监管部门调解也未获满意结果 [6] 行业发展与监管 -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针对该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出台 [7] - 已有平台主动参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教练设置资质证书、教学案例、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的“四重审核”以把控服务质量 [7] - 专家认为需加强监管,建立准入制度,制定服务质量标准,从制度上守住消费安全底线,引导从业者规范运营以实现长远发展 [7]
“体育外卖”火了,如何持久飘香?
新华网·2025-10-26 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