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走红的文旅启示(纵横)
人民日报·2025-10-27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捡秋”行为从传统秋收后捡拾遗落果实演变为融合旅行与教育、亲近自然的家庭游玩新形式 代表了一种“全家动员 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 [1] - 该趋势有助于推动本土农业资源和相关品牌提升影响力 并为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文旅提供了发展思路 [1][2] 旅游行业发展 - “捡秋”代表“全家动员 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 其创造的共同劳动记忆比千篇一律的景区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1] - 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 广阔大地蕴藏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 关键在于敏锐捕捉需求并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热度” [2] - 行业可通过“旅游+”融合发展 擦亮农特产品品牌 让游客体验自然风景、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 以实现从“走红”到“长红” [2] 教育与研学结合 - “捡秋”提供了一种研学思路 把课堂搬到田间 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大地并观察作物生长 以接地气的方式体验生活 [1] - 该活动是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 让孩子们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 在旅行中感受丰收喜悦 [1] 行业规范与可持续发展 - 行业应注意规范“捡秋”行为 一些地方发布“官方指导路线”以保障参与乐趣 值得借鉴 [2] - 游客需确保出行安全 捡拾前征得农户同意 避免采摘新鲜果实、损坏农作物或遗留垃圾 做到适度文明体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