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访吉利陈益民:汽车低碳转型直面长供应链挑战,中国新能源“势不可挡”
凤凰网财经·2025-10-27 11:35

文章核心观点 - 汽车产业实现零碳目标的核心困境在于对漫长供应链的碳管理,尤其是对上游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等高碳排环节的有效激励与控制 [1][4] - 国际环保法规被视为发达国家重构全球竞争规则、争夺行业主导权的战略工具,企业合规性质从成本考量转变为规则主导权竞争 [8] - 应对策略需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塑造规则,通过构建国际标准碳核算体系、参与国际规则谈判来提升绿色竞争力 [9] -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汽车产品特别是新能源车的竞争力被视为势不可挡,有望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10] 供应链碳管理挑战 - 汽车产业链长且范围宽,可能延伸至第十级甚至第十二级供应商,碳足迹大头集中在上游的能源、矿产和原材料领域 [1] - 整车厂商作为产业链终端,直接拉动上游层级实现碳中和在经济和实际管理手段上均存在局限 [4] - 若高碳排上游环节不主动减排,终端制造环节单独实现碳中和将极为困难,这是零碳转型最严峻挑战之一 [4] - 关键在于激励上游能源、原材料等关键行业主动减排,并确保国家政策在上游企业中得到更完善落地 [5] 成本传导与市场接受度 - 零碳转型使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及开发减排技术意味着更高投入,增加的成本将不可避免传导至消费端,导致低碳产品价格更高 [6] - 推动用户接受绿色溢价需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结合,一方面建立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企业需使低碳产品在价格或价值上具有同等竞争力 [7] 国际规则与竞争格局 - 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绿色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发达国家为重构全球竞争规则、重塑行业竞争力主导权的体现 [8] - 中国产品、技术、管理、资本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采取新手段制衡竞争力,环保法规被视为战略工具的一部分 [8] - 合规要求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传统成本考量上升为争夺规则主导权的竞争 [8] 企业战略与行业展望 - 应对策略是系统性地主动塑造规则,积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碳核算体系,推动建立绿色产业链和零碳工业园 [9] - 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谈判,甚至在法律司法途径上探讨反制措施,从被动合规部门转变为主动规则塑造型组织 [9] - 复杂的国际规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挑战,使出口步伐稍微放缓,但中国新能源产品凭借优异品质、合理成本、卓越体验和全面提升的制造水平,其竞争力势不可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