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瓷器通过贸易、外交和移民等途径深刻影响了泰国陶瓷的发展,泰国在吸收中国陶瓷技艺与审美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风格,这一过程是两国以器物为媒介进行文明互鉴和双向文化交流的缩影 [3][5][14] 泰国陶瓷发展史 - 泰国陶瓷发展可追溯至公元11至12世纪高棉时期,其釉陶作品已受中国宋代陶瓷影响,采用青绿色、灰绿色或褐色釉面,结合刻划与压印技法 [4] - 自13世纪下半叶起,元明两代中国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东南亚,泰国陶瓷借鉴中国青瓷、白釉与青花瓷等,在器形、釉色与装饰上实现本土化延展 [4] - 18世纪后,大量华侨华人移民定居暹罗,中国青花与彩瓷成为王室与民间日用及宗教礼仪要器,中国景德镇工匠曾依据泰国宫廷规格定烧五彩瓷 [4] - 19世纪中叶,暹罗开始购入陶土等原料推动五彩瓷本土化生产,由泰国匠师自行设计制作,纹样题材除宫廷吉祥图式外,大量取材本土文学与史诗,形成泰式风格鲜明的五彩器物 [4] 中国瓷器对泰国陶瓷工艺的影响 - 中国瓷器的传入为泰国陶艺提供了系统化生产范式,泰国古窑遗址表明当地窑炉借鉴了中式龙窑与馒头窑原理并加以改良,推动泰国陶瓷由分散手工向区域化生产转型 [7] - 中国经验激发了原料与釉料的本地创新,泰国陶工以本地黏土和氧化铁颜料为基础发展出釉下黑彩体系,并通过调控窑温与配方烧制出质地坚实、色调温润的器物 [7] - 泰国陶工在吸收中国技艺的同时,与周边国家工匠形成以泰国北部为中心的交流圈,使制瓷技艺在多元文化交汇中不断延展 [7] 中国陶瓷对泰国陶瓷“形”的影响 - 泰国陶瓷在吸收中国陶瓷造型秩序与构图美感的同时,将佛教意象、自然图案与本土装饰传统融入其中,在中式秩序与本土感性之间取得平衡 [8] - 素可泰与西萨查那莱时期的高足碗、高圈足盘等器形承袭中式比例与形制,但在结构上更注重线条流动与造型轻盈,呈现泰人偏好的柔和与灵动之美 [9] - 泰国五彩瓷在传统器身结构中融入手鼓形、莲瓣形等本土母题,形成兼具东方秩序与热带张力的视觉风格,泰国匠师可稳定运用逾三十种釉色 [9] 中国陶瓷对泰国陶瓷“神”的影响 - 自14世纪起,泰国陶瓷的精神意涵呈现泰中交融特征,泰国工匠将佛教符号与热带自然意象融入陶瓷装饰,使其象征体系成为精神层面的再诠释 [11] - 中国的寓意符号被泰国重新解读,如“双鱼”纹样被视为多福与丰产象征,莲花、牡丹、菊花等纹饰因其吉祥寓意被广泛沿用,形成以信仰、吉祥与生命崇敬为核心的泰国宫廷美学 [12] - 与中国瓷器常见的叙事题材不同,泰国陶瓷更强调宗教性与象征性,其图案承载的是祈福与信念而非故事,反映出泰中之间跨越地域与信仰的精神共鸣 [12] 中泰陶瓷文化交流的启示 - 中国瓷器的传入推动泰国陶瓷形成兼具本土精神与跨文化特质的艺术身份,泰国在吸收中国技艺与审美理念过程中,结合自身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与地域文化,融汇印度及东南亚艺术传统,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的陶艺体系 [12] - 陶瓷是泰中文明交流的缩影,中国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也通过贸易、外交与移民深刻影响了泰国社会,这种文化互动是基于相互理解与创造性转化的双向交流 [14]
东西问丨阿塔西:中国瓷器如何影响泰国陶瓷的形与神?
中国新闻网·2025-10-27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