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记忆里的“七十三号驿站”
新华社·2025-10-27 16:42
从1950年7月第一批志愿军入住,到如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七十三号驿站"的故事,是抗美援朝 时期军民鱼水情最鲜活的注脚,也记录着一座城市、一个家庭跨越75载的爱国传承。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纪念日前夕,记者来到丹东,见到了 当年仅有10多岁的赵家后人赵玉斌,听他讲述那段温情的故事。 鸭绿江畔的红色坐标 1950年7月,安东市(今丹东)的空气里已弥漫着紧张的备战气息。第十三兵团奉命向中朝边境集 结,数万官兵的食宿问题亟待解决。安东市委、市政府动员机关、学校与居民为部队提供住处,元宝区 九江街73号的赵家,成了这场"全民支前"浪潮中的一个缩影。 赵家主人赵连有,是一位生于1902年的手艺人,靠制作笼屉和罗圈养家;妻子高守贞操持家务,性 格爽朗热忱。这座1935年建起的院落,有三间小楼、南厦、西厦和柴棚,二百平方米的地面上,挤着赵 家十来口人。 当地方干部上门动员时,赵连有没犹豫:"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住!"第一 批住进赵家的,是10名东北边防军官兵,领头的是梁排长,还有江泉生、尚福礼等战士。赵玉斌当时只 有13岁,他回忆说:"梁排长和江泉生住楼下北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