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车”,谁来兜底?
新京报·2025-10-27 18:25
行业洗牌与市场出清 - 中国电动车制造商数量从2018年的超过487家急剧减少至2023年的40多家,表明行业正经历快速整合与出清 [1] - 部分造车新势力如威马汽车在2023年退市,导致其车辆成为“绝版车”,车主面临质保失效、维修配件短缺及车险购买困难等问题 [1] - 车企倒闭后,车辆售后无保障已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 [1] 现有售后责任体系的失效与挑战 - 尽管《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供应商应保证停产车型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但经销商退网和车企清算使该规定在实际中难以执行 [2] - 车企破产后,车主只能寻求外部维修厂,但面临价格昂贵且问题难以根治的困境 [1] - 当前制度存在不健全或“悬空”的现状,需要改变车企“重销售、轻售后”的行业惯例 [3] 建议的解决方案与监管方向 - 专家呼吁建立车企退市“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售车时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以便在退市后由基金接管售后 [3] - 建议完善现有法规,如强化《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或制定专门的汽车售后服务办法,以倒逼车企履行售后责任 [3] - 行政监管需加强对车企实际运营情况的监测,对濒临破产的车企提前预警并监督其保障售后服务 [2] - 建议打破新能源车企的维修垄断,使车主在车企破产后能在第三方机构获得配件和维修服务 [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司法途径 - 各级消费者协会应积极受理投诉、进行调查调解,并可提起公益诉讼以保护消费者权益 [2] - 法院在审理车企破产清算案件时,应将消费者权益考虑在内,车主需确认债权并参与债权人会议 [3] -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应优先选择成熟稳健、售后体系完善的车企,并在购车合同中明确约定售后服务条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