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碧海银滩到金山银山——“蓝色引擎”加速发力 海洋旅游经济破浪前行
证券日报之声·2025-10-28 01:11

行业宏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在15个海洋产业中规模最大,已成为海洋经济的核心支柱 [1] - 海洋旅游正以融合发展之势,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释放强劲活力,从单一“看海”向多元“玩海”转变 [1] 政策支持与协同发展 -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将海洋旅游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2] - 地方层面进行差异化探索,例如山东省构建滨海休闲度假带、培育海岛生态旅游带,浙江省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3] - 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如山东省四市联合启动“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品牌,以5条首批航线串联岛屿资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共建“闽南海洋文化旅游圈”,实现客源共享 [3] - 专家预计,政策“全域协同”导向若在全国复制,可撬动百亿元级消费市场 [4] 业态创新与商业模式 - “海洋+”跨界融合成为主流,打破单一模式,为游客提供深度参与的消费场景,覆盖高端定制、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生态科普等多个领域 [5] - 海南三亚聚焦高净值客群,推出“游艇+海钓+晚宴”等特色套餐,2024年游艇出海量与高端客群人均消费均实现大幅提升 [5] - 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西沙群岛旅游航线重要运营商,开发“旅游+轮渡”模式,联合新东方文旅等机构推出主题研学课程,其海洋旅游相关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5] - 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旗下邮轮母港串联邮轮游、海上游、登岛游等形态,并在港口后方打造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 [5] - 浙江舟山打造“博物馆+海岛”模式,2024年文化类海洋旅游项目接待人次大幅增长,福建平潭探索“海洋+风电观光”,将绿色能源与旅游体验相结合 [6] - 凯撒旅业以青岛小港湾休闲海钓基地为核心,打造集休闲海钓、滨海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码头,并计划将该模式复制至海南、福建等地 [6] 发展挑战与优化方向 - 海洋旅游经济虽规模大,但尚存在小、散、乱瓶颈,需在融资、要素进入、资源背景方面发力 [8] - 部分项目存在“重开发、轻保护”倾向,生态保护投入占比不足总投资的10%,且缺乏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8] - 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呈现“南强北弱”“近岸强远岛弱”的特点,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内耗,2024年全国已有多个海岛项目因同质化严重被迫停业 [9] - 专家建议从“政策细化”“标准统一”“机制完善”三方面破局,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跨区域人才培养联盟、制定全国性服务标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