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体系 - 构建“1+1+N”人才产业政策体系,以《实施意见》为统领、《西融计划》为行动方案、若干专项政策为配套措施 [7] - 《西融计划》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2024年启动首届认定,两年共评选出260余名“西融人才” [7] - 出台“12+10”科教人一体化新政,包括12项支持措施和10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举措 [8] - 发放“西融人才卡”,构建“5类公共事务服务+6类市场化服务”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16] 人才规模与结构 - 全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5万人,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 [1] - 金融、科技、文化等产业人才队伍加速集聚,总量达52万人,呈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引领力强的特征 [1] 区校协同平台 - 联合25所高校及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成立“北京西城·高校发展联盟”,聚焦智力交流、实习就业等六大领域 [10] - 全区各单位与高校已形成150余项合作成果,建立健全17项长效合作机制 [10] - 设立“高校路演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专场路演,并成立校友企业数字经济中心 [10] - 持续推进“力行计划”“治国理政计划”等实习项目,助力青年人才融入区域发展 [10] 央地合作平台 - 依托“央地校·伙伴合作计划”总品牌,发展九大子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产才对接与投融资活动 [11] - 设立“名师、名医、名匠”等“西融人才”系列工作室,强化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11] - 联合央企成立“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数据要素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合作平台 [11] 国际交流平台 - 以金融街论坛为引领,发挥金融科技大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平台辐射效应 [12] - 承办2024中欧人才论坛,联合成立“GNIS中欧创新中心”和“海外英才·中欧青年人才之家” [12] - 高标准举办HICOOL2025全球创业大赛西城分赛,打造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创新高地 [12] 人才服务网络 - 以“西融·人才港”为核心,构建“1+N”阵地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全域的服务“最小枢纽” [14] - 建立“人才总管家—行业管家—服务管家”三级人才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和人才提供精准服务 [15] - 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四套班子相关负责人每年登门拜访各领域人才代表 [15]
首善标准筑人才高地 协同之力绘发展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8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