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战略定位 - 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的转型发展已走过15年,并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1] - 城市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抓牢"四个一批"建项目 [2] - 发展模式聚焦"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和"陕北原料、铜川制造",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民生、保护及生态 [2] 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 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10000t/d熟料水泥智能化生产线每吨水泥平均能耗低于国家标准9.41千克标煤 [3] - 实施全产业链数转智改工程,建成玉华、柴家沟等智能化矿井,机械化综采和数字化控制率达到95% [3] - 实施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熟料企业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并配套余热发电,创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3] 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 依托关中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形成"电解铝—铝合金加工—制品—回收"特色产业链,产品涵盖10大类900多个系列 [4] - 2024年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180亿元,已成为全省最大铝材加工基地 [4] - 加快年产10万吨高精度冷轧板、年产3万吨精铝及高纯铝等项目建设 [4] 装备制造与陶瓷产业 - 形成汽车桥壳、铝轮毂、钢轮毂、刹车片等汽车桥系产业链闭环,被确定为陕西省汽车产业链支点城市 [4] - 中环机械铣刨机实现省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零突破,铜川煤机公司成为西北最大液压支架生产企业 [4] - 全市陶瓷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作坊达50多家,陕西澳华瓷业为熔断器用氧化铝陶瓷管壳行业龙头 [5] 光电子新兴产业培育 - 陕西铟杰半导体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化铟多晶成套设备,破解材料合成技术和制备工艺"卡脖子"难题 [6] - 光电子产业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光电子企业30余家,形成"材料—芯片—器件—终端"完整链条 [7] - 产业被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战略布局,高能级创新中心加速汇聚 [7]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布局 - 隆基12GW单晶电池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太阳能电池技术生产工厂,耀州区被列入全国屋顶光伏整县推进试点 [8] - 铜川凯立新材料拥有年产2000吨新型纳米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线及2000吨资源循环再利用生产线 [8] - 铜川天策新材料是我国首家实现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工程化的高科技企业 [8] 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 - 低空经济案例入选2025年陕西省公共数据典型应用场景,印台区入选省首批低空应用场景试点 [9] - 重点培育无人机研发制造、试飞测试、培训教育和低空运动等业态,着力打造全省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9] - 打造"孙思邈"文化IP,建成3个医药产业聚集区、6个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9家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14家现代中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10]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全市累计入驻高新技术企业1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 [13] - 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经营主体336户,24户规上企业产值(营收)19.39亿元,增长15.55% [13] - 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4支,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4人 [14] 生态环境改善与民生福祉 - 截至10月20日,铜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同比增加10天,全国排名同比前进41位至第62位 [16] - 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62%、38.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2平方米 [16]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7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17] 教育医疗与文化发展 - 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支持8.4亿元,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87个 [18] - 现有各类文化场馆60个,城市书房、便民书屋、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108个 [18] - 年均举办900余场艺术培训、550余场展览展示、270余场讲座,群众文化活动供给丰富均衡 [18]
【铜川】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陕西日报·2025-10-28 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