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御碑里的千年孝亲情
 北京晚报·2025-10-28 15:17
▌闫霞 万寿寺 摄影:武亦彬 感人的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与五十六年,已至暮年的乾隆两度重游万寿寺,触景生情写下诗词, 刻在早年御碑的碑阴上。此时太后早已离世,这份跨越岁月的思念,比任何皇家规制都更显"孝"的本真。 回溯万寿寺的起源,同样离不开"孝"字。明万历五年(1577年),年仅15岁的万历皇帝为母亲李太后敕建 此寺,历时两年方告竣工。当时朝政由张居正辅佐,李太后虽不直接干政,却以"仁厚"闻名,且笃信佛 教,自号"九莲菩萨"。建寺既是圆母亲弘扬佛法的心愿,也是万历对母亲教养之恩的回馈。据张居正《敕 修万寿寺碑文》记载,寺院初建时"规制宏丽,极一时之盛",不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还设专供皇室礼 佛的"御座",李太后常亲临礼佛,万历也多陪同前往。这份母子同游的温情,与如今重阳节里子女陪长辈 逛公园、赏秋景的画面,何其相似。 万寿寺的红墙灰瓦间,不仅藏着帝王与高僧的孝思,更见证了无数与"敬老"相关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与 今日重阳节的习俗交织,让古老的孝文化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 除了祝寿,万寿寺还是乾隆往来于紫禁城与颐和园、畅春园之间的"行宫"。他常在此休憩、处理政务,留 下数十首御制诗,其中"长河荡桨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