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12]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 [13]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13]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水网 [14]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 [16]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16][17]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19]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18] 国内市场与需求提振 - 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 - 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20][21] - 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消除要素获取、资质认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壁垒,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21]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活力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22]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盘活用好低效用地、闲置房产、存量基础设施 [23]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强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23][24]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25]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外贸提质增效,优化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26]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26]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完善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布局,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务实合作,拓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新空间 [27]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镇化 - 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31]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推进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建设,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深化跨行政区合作,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 [32]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33]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44]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45]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46]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46]
受权发布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新华网·2025-10-28 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