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评:中欧真的存在一场“稀土危机”吗?
环球网·2025-10-28 22:53

会谈背景与核心争议 - 中欧计划于本周四在布鲁塞尔就稀土问题进行会谈,背景是欧洲部分声音炒作“稀土断供危机”和“混合战争”[1] -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及反胁迫工具,将其描述为“最强大的地缘经济工具之一”[1] - 文章核心观点质疑中欧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稀土危机”,认为问题本质是欧洲对华认知偏差[1][3] 中国稀土产业现状与政策立场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这是经济全球化下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1] - 中国长期向欧盟出口稀土,支持欧盟的数字化、绿色转型目标及经济竞争力提升[1] - 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被表述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维护产供链稳定的必然之举[2] - 对稀土等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全球已有13个国家采取类似措施[2] 中欧稀土合作的实际运行情况 - 中国商务部在措施公布前通过双边对话机制向相关方作了通报,并为欧洲企业设立“绿色通道”[2] - 2025年上半年有超过60%的欧盟企业通过“绿色通道”获得出口许可,德国巴伐利亚州多家企业近期也顺利获得进口审批[2] - 文章强调稀土出口从未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实际情况证明中国言而有信[2] 对欧洲立场与做法的分析 - 欧洲的“稀土焦虑”被视为认知问题,将与中国联系紧密曲解为“依赖”风险[3] - 部分欧洲政客的言论被指为政治表演,其鼓吹使用反胁迫工具或“西方盟友联合应对”与欧洲利益背道而驰[3] - 欧方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如芯片、光刻机)的出口管制审批拖沓、程序繁冗,已严重影响中欧产供链稳定[3] - 文章建议欧方若真致力于维护产供链稳定,应在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方面做出改进[3] 解决方案与未来展望 - 真正的解决方案在于中欧就稀土问题达成技术性安排,共同维护产供链稳定[3] - 在出口管制项下建立法律上可行、对等的制度性安排,是值得中欧双方探讨的问题[3] - 稀土应成为中欧关系的“黏合剂”而非“绊脚石”,一味炒作“摆脱对华依赖”无益于解决欧洲自身的“竞争力危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