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1]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1] -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 [1] - 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1] - 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1] 绿色低碳转型与碳达峰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2] -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 [2] - 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2] - 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2] - 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 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5]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5] -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 [15] 现代化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 - 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 [3][16] - 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3][16] -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 [16]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17]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18] -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1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 [20] 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 -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3][35] - 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3][35]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33]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 [33]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中共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
新华社·2025-10-29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