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宏观背景与竞争格局 - 太空资源遵循“先登先占”规则,中美成为当前仅有的两个具备竞争力的国家,美国在轨卫星10490颗,占全球总量15621颗的三分之二,中国在轨卫星为951颗 [1] - 卫星互联网行业具备高技术、重资本、大应用场景特点,未来基本只剩下中美具有竞争能力 [2] - 中国已规划GW星座和千帆星座等组网计划,发射目标超过2.5万颗卫星,行业经过数年筹备已进入快速组网期 [1][2] 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 低轨通信卫星是未来趋势,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已发展用户超千万,全球数十亿部智能手机有望成为潜在终端入口 [3] - 低轨高通量通信卫星采用多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容量从不到10Gbit/s提升至几十甚至上百Gbit/s,平均速率已基本与4G持平 [3] - SpaceX旗下Starlink在轨卫星已突破1万颗,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700万活跃用户,证明了商业模式可行性 [1][3] 产业链成本与制造环节 - 美国卫星平台因规模化进度快导致成本占比较低,SpaceX星链单颗卫星制造成本已低于50万美元 [1][5] - 中国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有望降低卫星平台成本价值比,将主要制造成本集中于有效载荷 [1][5] - 在低轨通讯卫星规模需求下,卫星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及价值量较高的环节将获得新机遇 [1][5] 中国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中国航天事业自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起步,构建了完整的技术基础和工程体系 [4] - 当前中国卫星制造产业已从政府主导向市场驱动过渡,形成以中国卫星等传统国家力量与上海垣信、银河航天等新兴商业公司共同推进的新格局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建议关注具备牌照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卫星互联网组网企业及运营商 [6] - 建议关注能分享快速组网期红利的卫星整星研发及制造企业 [6] - 建议关注卫星制造的关键零部件环节,如相控阵天线、星间激光互联、电推进、柔性太阳翼等高价值量环节 [6]
国泰海通:中国进入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期 关注卫星制造领域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