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与成效 - 北京市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3] - 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彰显城市风范 [4]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11] 思想舆论与主流宣传 - 高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理论阐释 [3] -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获奖数量全国持续领跑,并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 [4] 红色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十四五”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5] - 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举荐“北京榜样”近7万人,营造崇德向善风尚 [5] - 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 [5] 城市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 [6] - 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7] - 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 [7] 三条文化带建设与文化遗产活化 - 形成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评为世界遗产组织示范案例 [8] - 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 [8] - 琉璃河遗址考古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8] -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办国际非遗周,带动国潮热、非遗热 [8] 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供给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9] - 年产200余部电影,成功推出《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等精品力作 [9] - 全市备案博物馆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等重磅展览 [9] - 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去年增长37.8% [10] - 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 [10] 文化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 制定《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及游戏电竞、演艺等行业支持政策 [11] - 认定107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22个园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 - 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等居全国首位 [11] - 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电竞文化综合体“微博IN”建成,王者荣耀等顶级赛事落户北京 [11] 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创新 - 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 [12] - 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推动“跟着电影去旅行”等一站式消费场景,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12] - 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等火爆出圈 [12]
“十四五”期间,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29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