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终端侵权看个人信息保护(金台锐评)
 人民日报·2025-10-30 06:19
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持续强化技术防护手段、拧紧部门监管螺 丝、凝聚全社会共识,担当作为、久久为功,才能让每一次数据交互、每一份个人隐私得到有力保护, 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有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侵权技术花样翻新让信息防护难度陡增。如今的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不断升级为"技术攻击+数据加 工+定制化'供料'"的全链条模式,其中技术迭代速度尤其令人咋舌。现实中,黑客利用网络爬虫、木马 病毒、渗透工具等隐秘性强的新技术,入侵系统平台,非法获取公民信息;一些不法分子紧跟"黑灰产 市场"需求,运用AI技术猎取、梳理、分析公民个人信息,为下游犯罪提供定制化"原料",成为滋生违 法犯罪的土壤。 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已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框架,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打击 预防举措,但个人信息保护的治理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平台在 数据共享、使用权限环节缺乏有效防护;黑灰产的技术更新速度常常快于监管举措,新型犯罪手段不断 突破法律适用边界。同时,有的个人安全意识不足,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泄露验证码等行为,也为违法 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守护个人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