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2025-10-31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通过保护冰川、治理黑土滩、恢复湿地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为全球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4][5][10] 冰川保护措施与成效 - 阿尼玛卿山冰川群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4] - 采用立体监测体系,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监测标桩和牧民卷尺测量相结合 [6]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通过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7] 黑土滩治理与草原生态修复 - 果洛州已完成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 [8]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加工蛇纹石成复合土壤、借鉴梯田和草方格方法保持水土 [7] - 筛选耐寒草种并进行科学配比,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进入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湿地恢复与协同修复 - 果洛州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玛多县与周边县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帮助入黄河支流增加水量15% [9] - “十四五”期间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一半干涸恢复到5800多个,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干涸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