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财政不花大钱,政府靠什么让“忧居”变“优居”?
新华网·2025-10-31 11:42
新华社广州10月31日电 题:财政不花大钱,政府靠什么让"忧居"变"优居"? 新华社记者李坤晋、毛鑫 在广州市核心城区越秀区洪桥街道,一栋新落成的4层红砖灰瓦建筑——"黉桥·小石集"引人驻足。 记者近日调研时看到,这座风格现代、简约的楼房,一层是便利商铺,二到四层是配有独立卫浴、明亮 整洁的公寓,还设计规划了健身房、养老服务站和托育点等公共空间,备受年轻人追捧。 而就在不久前,眼前的"好房子"还是17栋建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老房子,多为C、D级危房,狭 窄的巷道最窄处不足2.5米,救护车、消防车难以通行。户均十几平方米的房屋不仅破旧且采光差,"房 挨房""墙对墙",每逢刮台风,住户都担心出事。 没有强制拆迁,没有大拆大建,甚至财政也没有投入巨资,从今年4月开始动工至10月完工,仅仅 半年,这个项目却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蜕变。 这个微改造的成功案例,折射的是一场城市治理的深层变革正在悄然发生。10年前,推土机和塔吊 是中国城市的"标配";如今,一根根"绣花针"正精细地编织着老城的新生。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对房屋的改造意愿强烈,但苦于不知道谁来改、怎么改。2023年 7月开始,洪桥街道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