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篾织春秋(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人民日报·2025-11-01 06:32
行业历史与传承 - 行业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东晋诗人许询曾作诗赞美其团扇工艺[2] - 宋元明清时期工艺取得长足发展,南宋始建、清代重修的城隍庙内竹编宝扇工艺精湛[2] - 新中国成立后行业技艺突飞猛进,开创花筋、漂白、蓝胎漆、模拟动物等新工艺[2] -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核心工艺与特点 - 工艺包含选竹、破竹、编织、收边等数十道工序,强调顺应材料本性,不可急于求成[1] - 代表性作品《白尾海雕》于1979年进入白宫,《昭陵六骏》于1984年海外展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竹艺珍宝[1] - 制作一只竹鹰的翅膀需使用上千根细如发丝的竹丝,每根要求粗细均匀、排布有序[1] 当代发展与创新 - 古老技艺正焕发新颜,年轻人与老师傅在共富工坊合作,将传统技艺融入时尚灯饰、文创雅器[2] - 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常来采风,为行业注入现代美学元素[2] - 行业从日常用具走向艺术殿堂,从家乡走向世界,相关纪录片使其声名远扬[1] - 老手艺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亮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