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将废弃矿坑改造为“瀑布咖啡”景点,采用“地质+生态+产业”开发模式,预计未来三年可带动就业120人,年均客流量25万人次,为村集体每年创收30余万元[3] - 长兴县陈湾石矿经生态修复后建成龙之梦乐园超大型旅游度假区,吴兴区埭溪镇东红村婆棚山废弃矿区通过治理变为千亩茶山[3] - 嘉兴市嘉善县祥符荡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从“烂泥塘”蝶变为长三角“生态绿心”,吸引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落地[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浙江省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并开发“生态信用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搭建“两山合作社”推进竹林碳汇交易试点[6] - 丽水景宁实现一笔100万元的“空气净化服务”成交,丽水龙泉将瓯江源头水资源定价为每吨0.12元[7] - 缙云胡源乡通过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改革,将2.3万亩荒废、低效山林变成可连片开发资源,6456户家庭获得收益权证[6] 绿色能源与低碳产业 - 温州乐清湾亨泰5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7万吨,每亩滩涂每年可额外创造约3000元渔业产值[9] - 桐昆集团通过原液着色项目每年可减少电耗约5亿度,减少染色废水产生量约1000万吨,并设立以废丝为原料生产再生聚酯的造粒车间[9] - 浙江省形成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等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额1980亿元、同比增长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10]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2020年以来浙江省建成幸福母亲河65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6.32%[4] - 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4]
点绿成金 向美而行 “两山”理念绘就浙江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中国新闻网·2025-11-01 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