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造假式索赔”,违法吗?
央广网·2025-11-02 23:04

事件概述 - 近期出现消费者利用AI工具制作虚假商品问题图片(如发霉水果、破裂镜子)以申请退款的现象,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AI软件被称为“退款神器” [1] - 涉事商品多为食品、生活用品等单价不高的品类 [1] - 记者通过多款AI软件复现,发现部分生成结果可以假乱真 [2] 行为定性及法律风险 - 根据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应遵循诚信原则,通过造假、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赔偿不适用消保法惩罚性赔偿规定 [1] - 若数额较小,消费者可能涉嫌民事欺诈,商家可要求返还货款 [1] - 若涉及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消费者可能构成行政违法甚至涉嫌诈骗罪 [1] -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诈骗行为可处5-15日拘留及2000-3000元罚款 [2] - 若数额达到3000元以上刑事立案标准,可能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 [2] 平台责任与义务 - 平台经营者应履行合理的身份核验、内容审查、争议调处等法定职责 [2] - 若平台未妥善尽到合理审核和调处义务,造成商家损失,平台应与恶意索赔消费者共同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2] - 平台应对“仅退款”申请升级技术手段,对图片或视频进行实质性审核,判断其真伪 [5] - 若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并对商家造成损害,应承担责任 [5] 行业应对措施与挑战 - 商家已提高“仅退款”交易的审核门槛,例如要求买家提供多角度照片或连续视频证据 [3] - 部分购物APP要求必须通过自带拍照功能拍摄图片,无法从相册选择 [3] - 商家为分辨诚实消费者而增加防伪成本,如录制商品封装过程 [3] - 消费者难以甄别商家宣传真伪,购物决策变得犹豫 [3] - 平台陷入对交易双方行为的审核困境 [3] 监管建议与未来方向 - 监管部门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针对AI技术实施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专门规定或技术指南 [3] - 应加强技术监管,利用技术手段强化对相关违法行为的监测、识别和打击力度,并对典型案例严格处罚以形成震慑 [3] - 需强化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设和实施,强制要求AI生成内容带有不可篡改的水印或标识以便识别和溯源 [3] - 电商平台应强化技术和管理措施,例如升级审核技术、优化审核流程,并加强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培训和支持 [4] - 商家需强化证据留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积极有效维权 [4] - 自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实施,明确规定AI生成内容需有显式和隐式标识 [5] - 建议构建跨平台消费者信用联动机制,对恶意退款行为进行限制,将不诚信消费者纳入征信体系 [5] - 通过主管部门或行业平台牵头建立信用联动机制,使在某平台有恶意退款行为的消费者在其他平台也被列入黑名单或关注名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