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记忆 | 电台在,阵地就在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11-03 08:11
我叫李启福,1926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一个贫苦农家。如今我将近100岁,可一想起抗战时守护电 台的日子,那些画面还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那是我这辈子最光荣、也最难忘的峥嵘岁月。 1945年2月,我刚19岁。看着家乡被日军践踏,心里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于是,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 参了军,成了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的一名战士。那时候,我们在山东寿光、广饶、临淄一带打游击,今 天摸个岗楼,明天袭个据点,就是要让鬼子不得安宁。首长见我个子瘦小、动作灵活,便把我调到通信 班,负责电台的保护和运输工作。那时候的电台,可是部队的命根子,堪称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 上级下达作战命令,下级汇报战况,全都指着这部电台。我们一个班12个战士,人人都把电台看得比自 己的生命还重要。 当年的电台大多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手摇发报机,每台足足有二十多斤重。我们除了保护和运输电台, 还要会架设电台,会手摇发电,更要严格遵守值班制度防泄密。每次背着电台外出执行任务,至少要三 个人轮流值守;白天行军时,我们要把电台牢牢绑在身上;晚上宿营时,我们抱着电台睡觉。 我们装备落后,一个连才配备一两挺机枪,我入伍时只领到五发子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