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俞敏洪对话毕淑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让生命从赛道走向原野
新京报·2025-11-03 16:39

论坛核心观点 - 本届论坛主题为“从赛道到‘原野’,重构孩子成长的生命格局”,旨在探讨家庭教育应如何从单纯追求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生命格局的全面发展[1] - 论坛核心观点认为教育应从教练转向生命的守护者和唤醒者,强调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1] 论坛主题与专家讨论 - 众多教育专家和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下,家庭教育应赋予孩子何种能力[1]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吴强在致辞中提出教育理念的转变方向[1] - 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七届,旨在为教育者和家长传递理性与力量,推动中国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5] 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 - 俞敏洪指出当前孩子面临竞争激烈的“管道思维”,大量家长认为只有进入名牌大学才有光明未来,导致孩子业余爱好和时间被挤压[2] - 俞敏洪认为在讨论孩子心理脆弱时,成年人应反思自身行为,而非一味要求孩子坚强[2] - 毕淑敏提出孩子是弱势群体,需要面对不甚清晰的未来以及大量工作被AI取代的挑战,教育需为孩子寻找幸福快乐和价值感的大致方向[2] 家庭教育中的比较心理与自卑问题 - 毕淑敏引用一次讲座调查称,90%的人为自己的长相自卑,其中不乏漂亮女孩,指出自卑源于心理问题而非身体缺陷[2] - 自卑会导致人对自我和世界的判断力下降,而造成自卑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从小到大的比较行为[2] - 俞敏洪补充表示容貌焦虑导致许多年轻人小小年纪就做医美整容,强调一个人成长不基于长相,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寻找自身优势并发展为特长[2] 个案分享与教育反思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分享其15岁独子于2016年辍学的经历,经过努力后于2021年与孩子约定不再上学但要努力学习和自食其力[3] - 赵冬梅反思自己曾与体制站在一起压迫“不肯齐步走”的孩子,亲子关系中的权力色彩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直至关闭心门[4] - 赵冬梅最终与孩子和解,区分“上学”与“学习”,践行“为己之学”,其子现已成为一名摄影师和独立纪录片导演[3][4] 教育内卷与理论探讨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张志勇表示,爱孩子是天性,但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今天的人受教育程度高却未必会爱孩子[4]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通过理论模型阐释教育内卷的发生机制,强调兴趣对于学习者成就自己的必要性[4] - 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分别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和养育理想境界进行专题分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