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选拔、垃圾收集、营养均衡、漂浮睡觉……中科院专家解读我国首次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新华社·2025-11-04 00:36
实验背景与意义 - 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4只小鼠于11月1日入住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 - 实验旨在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为理解空间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2] - 科研人员持续探究微重力和空间辐射对生命的影响,为未来人类在太空的长期居住和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 实验动物筛选与准备 - 从300只相同品系的C57BL/6小鼠中,通过悬尾筛选、赛道筛选、转棒筛选等多项测试,最终筛选出100只进入训练环节[2] - 选用的C57BL/6品系小鼠遗传均一性好、个体间差异小,有利于开展空间实验和科学数据采集[1] - 最终确定编号为6、98、154、186的4只小鼠作为空间实验组,另有4只小鼠作为地面对照组[2] 在轨饲养装置与技术保障 -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实验提供关键平台保障[2] - 装置通电后内部会产生定向风场,可将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等收集在笼子底部[3] - 装置设有照明系统,模拟北京时间早上7点开灯、晚上7点关灯的地面生物节律[3] - 装置底部设有饮水区,航天员需在轨为装置进行补水[4] 小鼠在轨状态与初步观察 - 目前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正常,4只小鼠进食、饮水正常[1][4] - 通过视频采集系统观察到小鼠状态活泼,能轻松找到鼠粮存放位置并正常啃食[3] - 小鼠表现出对微重力环境的初步适应性,如抓着笼壁睡觉,睡熟后手松开会漂浮在半空[4] - 小鼠活动状态和行为模式未发现与地面对照组有较大差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