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境外间谍瞄准青年学生群体 国家安全部解析典型案例
央视网·2025-11-04 06:59

境外机构针对青年学生的渗透策略 - 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以求职兼职等名义拉拢利诱青年学生从事涉密资料搜集等间谍活动 [1] - 某国驻华使馆通过在校内论坛发布招聘信息 以兼职研究助理职位吸引经济学管理学在读研究生 [2] - 境外人员A以外交官身份对申请者金某进行面试并使其成功入职 [2] 渗透合作的具体模式与升级过程 - 初期合作模式为要求金某在互联网查询经济类公开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 按次收取现金报酬 [3] - 为消除金某疑虑 境外人员A声称材料仅用于两国经贸合作 并利用高额报酬使其持续合作 [3] - 合作深入后A要求签订《咨询顾问协议》 转为按月支付薪金并将合作方向转向政治能源国际问题等热点领域 [4] - 境外人员A针对性地指导金某开展敏感数据搜集和分析 并希望其结识相关敏感领域专业人士 [4] 风险识别与事件结局 - 金某对A的身份产生怀疑并感觉存在合作风险后 主动疏离并停止合作往来 [4] - 国家安全机关已掌握A的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身份 [5] - 鉴于金某在不知情情况下工作且主动停止违法行为 未造成严重危害 国家安全机关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收违法所得 [5] 对青年学生的警示与行动指南 - 青年学生应自觉将国家安全高于一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境外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邀约高薪兼职保持高度警惕 [6] - 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自首或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予以奖励 [6] - 发现可疑情况可通过12339举报电话 网络举报平台或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举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