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 总书记强调需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2]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以抢占文化创新发展制高点并开辟文化产业新模式新赛道[2]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3D打印等技术广泛应用,革新了文化创作、音乐作曲、视觉艺术及非遗保护等领域,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3] - 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技术消融地域阻隔,使全球民族文化实现跨文明自由流动,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增强文化感染力[4] - 大数据实现文化需求精准感知,人工智能提升文化治理前瞻性,云平台整合全域文化设施资源,区块链保障文艺创作者权益并构建诚信文化市场环境[4] 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导向作用 - 文化的人本属性为科技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确保科技站稳人民立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5] - 文化为科技划定伦理红线,制定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道德准则,要求科技研发尊重个人权利并倡导科技成果共享以消除数字鸿沟[5] - 从古代哲学到现代艺术,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灵感与创意,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引导科技解决实际问题以创造更大社会价值[6] 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关系 - 科技对文化的选择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例如活字印刷术解决雕版印刷成本高的问题,促使书籍进入寻常百姓家[8] - 文化对科技的选择体现在价值取向决定科技发展方向与边界,例如当前需遵循伦理规范以避免人工智能技术沦为资本逐利的工具[8] - 科技作为革命性物质力量塑造文化内核与形态,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曾重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9] - 文化为科技提供方法论指引,哲学中的辩证思维能为科技发展指引方向并指导实践应用[9] - 科技作为活跃生产力要素寻求打破文化的稳定性,如工业革命瓦解传统小农经济思想,而先进文化也为科技提供辩证思维方法和伦理边界[10]
新视野 | 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辩证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11-04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