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表现与流动性 - 今年以来港股持续活跃并领跑全球市场,呈现高度结构化的轮动行情 [1][2] - 市场整体活跃度明显抬升,年初至今日均成交额达2579亿港元,较2024年的1318亿港元接近翻倍 [2] - 港股表现得益于资产重估叙事及新消费、创新药等结构性机会的涌现 [2] 南向资金动向 - 南向资金大幅加码,日均流入规模达64.2亿港元,是2024年全年日均34.7亿港元的近两倍 [2] - 截至10月底南向资金累计流入1.26万亿港元,创年度历史新高 [2][4] - 南向资金成交占港股主板比例从2024年底的约25%一度攀升至最高接近40%,目前稳定在30%左右 [27] - 三季度后公募基金尤其是ETF占比明显提升,个人投资者可能取代保险资金成为主力 [2][31] 南向资金构成分析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7%提升至30.8%,但并非南向主力,年初至今净增量约800-1000亿港元,贡献南向总额的10-12% [29] - 被动公募基金(以ETF为主)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30.4%提升至41.9%,年内净增量约2500-3200亿港元,贡献南向总额的25% [31] - 保险资金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3500-4500亿港元,贡献南向总额的25-35%,但三季度以来配置比例有所下滑 [33][34] - 余下约25-30%部分为直接开通港股通交易的个人投资者与私募基金等 [35] 海外资金动向 - 海外主动资金年初至今净流出港股97.4亿美元,但流出规模较2024年同期的112.5亿美元收窄,下半年流出速度显著放缓至周均1.5亿美元 [11] - 海外被动资金流入强劲,年初至今流入港股规模达269.4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128.1亿美元翻倍 [11] - 截至9月底海外主动资金配置中国市场比例升至7.2%的年内高点,低配幅度从7月的-1.61个百分点收窄至-1.39个百分点 [11] 海外资金结构分化 - 亚太除日本基金对中国市场的配置快速提升,目前已接近标配 [12][15] - 新兴市场基金和全球除美国基金的低配幅度持续加深,均超2个百分点 [12][17][18] - 资金流向呈现“二元化割裂”,亚太资金回流但欧美资金低配增加 [12] 外资前景影响因素 - 美联储“鹰派降息”给12月降息预期降温,导致“宽松交易”受挫,美债利率与美元指数抬升,阶段性影响外资回流 [20] - 中美关税谈判达成协议但缓和程度未大幅超出预期,对市场冲击力度有所减弱 [20][21] - 国内基本面是决定中长期外资流向的关键,近期除外需以外的主要经济数据走弱,政策大举发力的预期不强 [22] 南向资金前景展望 - 主动公募和保险资金后续增量空间相对有限,测算约为4500-6000亿港元 [38] - 主动公募部分假设港股比重提升至35%,后续空间约1000-1500亿港元 [38] - 险资部分假设港股占权益比例提升至20%,预计后续带来约3500-4500亿港元的增量 [38][39] - 个人投资者通过ETF入市的潜力与变数较大,三季度单季流入规模超2200亿港元,基准假设下四季度流入规模约1200亿港元 [41][42][43]
中金:港股持续活跃并领跑全球 谁是资金的主力和增量?
智通财经网·2025-11-04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