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核心观点 - 书籍旨在通过深度科普方式 将高深复杂的航天科技还原为可感知、可理解的人类经验 以弥合公众认知与科技发展之间的断裂 [2] - 书籍巧妙利用火箭从民间烟火到国之重器的认知张力 将其从推进工具升华为文明跃迁的象征 [3][4] - 科普不仅需讲清“是什么” 更需揭示“为什么”和“从哪来、到哪去” 帮助读者在宏大科学叙事中找到自身坐标 [6][7] 书籍内容与结构 - 从“地球摇篮”概念出发 科普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定位 阐述突破大气层束缚、驶向深空的意义 [4] - 以时间线为脉络 展现跨越千年的火箭进化图景 从古代“神火飞鸦”、万户飞天 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理论奠基、冯·布劳恩的工程实践 再到美苏冷战、中国航天事业及当前SpaceX火箭回收等前沿进展 [4] - 结合九三大阅兵中展示的“惊雷-1”、“巨浪-3”、“东风-5C”等源于火箭科学的明星武器 体现火箭技术作为国家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象征 [3] 书籍创作特色与手法 - 创造拟人卡通形象“飞鸭”作为全书导览者 通过手绘漫画插图幽默生动地讲解火箭工作原理、轨道计算等复杂知识 显著降低认知门槛 [5] - 将科幻作品如《火星救援》、《星际穿越》、《三体》中的未来航天想象进行拆解 用科学原理解析其可行性 激发小读者对未知的探索兴趣并传递“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 [6] - 书籍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刘竹生肯定 认为其优点在于将令人望而生畏的知识仔细拆解 以孩子能理解和喜欢的方式结合“仰望星空”的浪漫与“脚踏实地”的科学实践 [8] 书籍社会意义与目标 - 书籍是响应“全国科普日”拓展为“全国科普月”的鲜活样本 意图通过延长科普时间以拓展其深度与广度 让公众真正走近科学、读懂前沿科技 [2] - 书籍期望将探索精神的种子埋进小读者心中 激励其未来成为推动文明向星辰大海迈进的新动力 呼应人类凭借智慧与科学不断打破生理局限、将飞天梦想化为现实的探索精神 [6][7]
《冲向星辰的火箭科学》:为孩子们解锁航天的奥秘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05 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