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民生福祉规划核心 - “十四五”规划中民生福祉类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 [1] - 规划标志着一系列有温度的民生工程正在落地生根,聚焦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转变 [1] - “十五五”时期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64.6%,标志着养老服务重点向提供专业医疗、康复、护理的医养结合服务转变 [1][2] - 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覆盖300多个地市,旨在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1][2] - “一老一小”服务是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事,精准响应了亿万家庭最关切的需求 [1][2] 民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举措 - 民生福祉指标为可量化、可考核的硬杠杠,覆盖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顶层设计 [3] - 通过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3] - 实施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共同体等举措,强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地区下沉 [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 - 通过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服务项目及质量要求,以标准化保障民生底线公平 [4] - 采用织网与兜底并行策略,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 [3][4] - 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等战略中,将民生改善置于核心位置,通过对口支援、转移支付等方式实现社会服务全面赋能 [4][5] 民生建设与区域发展战略融合 - 将民生工程与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避免了碎片化投入,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5] - 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村级卫生室、养老服务站,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并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4][5]
中国经济微观察: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民生建设发生深刻转变
人民网·2025-11-05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