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新华网·2025-11-05 22:50

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趋势 - 主流媒体持续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成就,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就改革开放和经济政策发表评论与通讯,新华社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则报道嫦娥六号月背采样等突破性事件[1] - 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显著,74件一等奖作品中超过20件通过客户端、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如抖音客户端“看台海”账号的军事演习报道和封面新闻客户端的远程机器人手术新闻[2] -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一等奖国际传播作品涵盖多语种平台,如中国日报在YouTube发布美国兴奋剂调查系列,北京广播电视台通过YouTube频道传播基层治理案例[6] 科技与创新报道热点 - 科技创新成果成为高频报道主题,一等奖消息类作品突出AI采煤、远程医疗等应用,如山西广播电视台提及“键盘采煤”技术转型,封面新闻客户端展示全球首例单孔机器人手术[2] - 航天领域成就受重点关注,特别奖作品报道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二等奖作品进一步追踪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胡浩的典型事迹[1][6] - 生态科技与工程突破受瞩目,一等奖消息提及新疆建成3046公里环沙漠生态屏障,二等奖作品关注黄河输沙量减少九成等环境治理案例[2][8] 区域发展与民生议题 - 区域协同发展报道密集,一等奖系列报道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主题多次出现,如河北日报与多家省级媒体联合推送“十年十记”系列[3][5] - 民生领域监督性报道增多,一等奖舆论监督类作品揭露食品安全(罐车混运)、医疗(进口药短缺)等问题,二等奖作品则关注燃气表更换、景区破坏等民生痛点[7][16] - 基层治理创新获推广,如二等奖消息提及湖南为候鸟迁徙停运80台风力发电机,江西报道基层摘除6490块形式主义牌匾等案例[9][10] 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 - 文化类专栏与专题形成品牌效应,一等奖专栏“习语”“灵感中国”等依托主流媒体客户端传播,二等奖作品“长城穿越”“楚王盛宴”等融合历史元素提升传播力[5][16] - 国际传播注重本土叙事,如新疆广播电视台通过Facebook发布“Faces of Xinjiang”系列,江西广播电视台以“China china”瓷器主题输出中国文化[14][15] - 典型人物报道强化情感连接,一等奖作品“寻找王荣浩”和二等奖“工人钢琴师”等通过个体故事展现社会正能量,提升媒体公信力[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