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战略 -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提振有效需求[1]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并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1]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1] 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 - 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围绕其布局产业链,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1]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创建科技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以打造颠覆性产品[1] - 加快布局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应用场景需求驱动科研攻关的新模式[23]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优势组建创新联盟[23] -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政产学研用金资源,在项目设计中同步推进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构建[16] 服务消费与内需激活 - 完善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并修订电子商务法、广告法等以构建统一法律框架[3] - 优化消费补贴发放机制,将文旅、体育、家政、培训等服务消费纳入支持范围[3] - 加快服务消费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实施效果动态评估与快速修订机制[3] - 创新服务消费场景和平台载体,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与业态跨界融合,构建智慧商圈等新场景[3] - 引导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服务向创意性、沉浸式、定制化发展以顺应个性化消费趋势[4] 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 构建普职融合、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推行学分互认制度以打破传统教育路径壁垒[6] - 推动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联合招生,实施技能+文化综合评价以畅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6] - 前瞻研判人口变化情况,科学规划配置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公益普惠学前教育体系[7] 全国统一大市场与要素改革 -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进程[8] - 深化对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新型要素形态的确权、定价、交易规律认识,加快制定流通规则[8] - 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探索创新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8] - 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打造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引力场[9] 文化产业发展 -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效的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顺畅流动[10][11] - 强化政策指引,包容审慎对待短剧、二次元文化周边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11] - 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数智赋能开发数字文博、考古沉浸式体验等文化消费新场景[11]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 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取得实质性进展[12] -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机制,并以公益性为导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12] - 通过优质资源下沉、数字赋能和精准经费投入,实现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可及、距离可及和费用可及[12]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 - 适应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科学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演变规律契合[14] - 构建涵盖生态、水、大气等要素的全方位遥感监测体系,并运用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14][15] - 统筹布局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绿色空间,发展户外文体活动、生态旅游等产业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15]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 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资源形成科研合力,围绕种业创新、绿色种植等设立专项攻关项目[25] - 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场景,例如建设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6] -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通过技术入股、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26] 区域发展与融合 - 香港依托世界级科研实力与国际化的成果转化体系,深化与内地在前沿科技领域合作以助力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7] - 香港依托健全的普通法体系及全球航运网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企业走进来提供专业支持[27] - 西藏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牧、清洁能源、藏医药等产业,并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8] - 促进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支持台资企业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优势领域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18]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2025-11-06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