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作指导原则 - 核心观点为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强调精准施策而非“撒胡椒面”[1] - 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以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1] - 民生工作需精准发力,把资源用在关键处,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 “撒胡椒面”式工作的弊端 - “撒胡椒面”表现为平均主义,忽视差异化需求,导致资源被简单平摊[2] - 粗放投入缺乏精准识别和有效靶向,造成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并存[2] - 重资金项目下达、轻后续管理服务和效果评估,导致投入与群众获得感不匹配,甚至滋生新矛盾[2] 精准施策的实践与案例 - 精准要求实现民生资源与群众需求的最佳匹配,如同治病需先精准号脉再对症下药[3] - 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实现“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3]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针对不同小区实际情况和居民差异化需求,侧重点各有不同,如加装电梯、增建车位、适老化改造等[3] 精准施策的前提与方法 - 精准的前提是知情,需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真需求”[4] - 调研需关注“大多数”与“极少数”,查看“门面”与“后院”,搞清楚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4] - 避免“一刀切”,多做“解剖麻雀”式的典型分析,通过个别案例发现共性问题,把握深层规律[4] 精准施策的核心关系与实施路径 - 核心在于处理好“普惠”与“特惠”、“量力”与“尽力”的关系[5] - 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同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和领域短板采取倾斜政策[5] - 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避免不可持续,并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紧迫的民生问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5] - 对于共性需求从体制机制层面寻求根本解决,对于个性化难题建立“点对点”帮扶和定制化服务[5]
解决急难愁盼不能“撒胡椒面”,要用心用情、精准施策
人民网·2025-11-06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