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前十个月香港IPO募资总额达2154.6亿港元(约277.2亿美元),大幅超出年初预期的全年170亿至200亿美元 [2] - 市场流动性呈现异常宽松态势,港元利率快速下行降低了借贷成本,为IPO募资提供了有利支撑 [2] - 凭借具有吸引力的上市制度、广泛的行业覆盖及充裕的流动性,香港有望持续在全球新股融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1][7] IPO市场主要特征 - A+H成为主流的上市模式,2025年港股新上市公司中超50%拥有海外业务,其募资额占比高达80% [3] - 市场呈现“科技+消费”双轮驱动格局,消费行业(可选消费+必选消费)在IPO数量和募资金额上表现突出 [3] - 新股赚钱效应显著,今年前十个月新上市的80家公司,其首日、一个月及三个月的平均回报率分别约为38%、36%和60%,明显高于前五年10%、11%和10%的平均水平 [3] 行业分布与结构变化 - 从IPO数量看,医疗保健行业占比最高,达28%;可选消费和必选消费合计占比为32%,消费行业继续主导港股IPO市场 [2] - 从融资金额看,在大型A+H IPO驱动下,工业募资总额占比最高,达36%,其次为原材料,占17% [2] - 受益于上市制度和审批放宽,新兴产业的上市申请更多,港股IPO行业生态发生结构性变化 [2] 投资者行为与估值逻辑 - 投资者的打新逻辑发生转变,公司未来业绩成长性及基石股东持股比例成为关注焦点,公司规模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 [4] - 基石投资者通过承诺认购并接受锁定期为IPO提供关键支撑,有助于稳定股价、增强市场信心并降低破发风险 [4] - 已在A股或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赴港发行新股时更易获得有利估值,并可依托现有交易价格作为定价基准 [4] 制度优化与市场吸引力 - 港交所通过一系列改革优化上市程序,例如将新股上市审批时间缩短至40个营业日,对符合条件的A股公司进一步压缩至30个营业日 [7] - 推出“科企专线”等措施,精准吸引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等新兴产业企业 [7] - 流动性持续改善、新股破发率低、机构参与度高等积极转变,进一步强化了香港市场的吸引力 [1][5] 外资参与及资金流向 - 全球投资者积极参与香港新股市场,基石投资与机构配售部分获得北美、欧洲及中东等地国际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6] - 被动型外资维持净流入港股趋势不变,新股赚钱效应明显有望吸引更多主动型外资投资者参与新股申购 [6] 未来展望与增量来源 - 筹备赴港上市的公司数量近300家,远高于2021年8月约200家的峰值,有望支持明年港股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进一步提升 [7] - 中概股回归有望成为港股IPO新的增量,港股市场更能满足其境外融资、投资者基础等需求 [8][9] - 本轮IPO热潮有望至少在明年持续 [1][7]
浦银国际赖烨烨:香港IPO热潮将持续,中概股有望成新增量
证券时报网·2025-11-06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