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突破 - 由程和平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仅重2.2克,小鼠可自由背负运行[1] - 该设备使研究者能在小鼠自由行为状态下,长时间跨昼夜观察其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动态电活动[1] - 此项研发融合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及光机电运算等多学科协同攻关,为脑科学及药物研发带来革命性工具[1] 移动卒中救治方案创新 - 中国特色的"移动卒中车"将溶栓CT、血液化验等设备集成于车,可开至患者家门口进行救治[2] - 患者在车上进行CT和血液检测,最快几分钟内得出结果,可实现最快8分钟溶栓[2] - 该中国方案大幅提升了卒中救治效率,脑卒中已位居中国致残性疾病首位[2] 中国生物医药科研实力 - 根据爱思唯尔数据分析,中国已在生物医学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学术产出实现全球领跑[2] - 持续增强的科研实力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提供坚实支撑[2] 人工智能与跨学科协作 - 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加速医学变革的重要力量,需建立辅助医疗的生态系统[3] - 需要汇聚不同学科、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临床的"双语"学生[3] - 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合作依赖多学科、国际化和跨行业三大支柱,例如研究型医院与私营医院共同参与[3] 数据合作与精准医疗 - 通过跨数据合作和资源共享,可构建适用于全人群的精准诊断人工智能体系[3] - 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框架可兼顾不同地区监管要求,在不同系统下进行临床验证,带来巨大科研突破和社会效益[3] 行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农工党北京市委会作为联合主办方,将持续发挥医药卫生界别优势,凝聚行业共识和智慧[3] - 推动北京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健康产业发展生态是履职尽责的重要着力点[3] 未来医学发展趋势 - 未来的医学将在全球协作、科技与临床深度融合中不断前行[4] - 跨学科、跨国界、跨领域的思维汇聚将推动医学进步,让创新为人类健康带来切实改变[4]
一场论坛里的“创新无界”
中国新闻网·2025-11-06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