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2025-11-07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要性、理论内涵、已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重点任务,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物质支撑 [1][5][8][16]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定位与理论内涵 - “十五五”时期需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根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1]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建设被置于“十五五”规划分论第一部分,旨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1] - 产业体系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健全高效的产业体系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并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2] - 产业体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推动力,需随科技和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萌发 [3]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复杂系统,内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是大国博弈的基础 [5]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抓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机遇,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5] - 体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驱动科技自立自强,协调优化要素配置,绿色推动产业变革,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共享惠及全体人民 [6][7] - 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需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8] - 体系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夯实安全基础,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9] - 体系需体现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依托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持续技术范式创新,构建强大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10]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取得的重要进展 - 产业规模全球领先: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连续10多年居全球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 [11] - 产业配套能力强大:生产全球70%以上锂电池和光伏组件,60%以上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装备,拥有最完备物流和通信基础设施 [11][12]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0-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从10.2:46.8:43.0转变为6.8:36.5:56.7,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4.6%和16.3%,2024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超18% [13] - 创新主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3.2万家增至2024年46.3万家,累计培育超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6万家“小巨人”企业和15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13] -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速: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超4500家人工智能企业,2023年单位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26%、46%、35% [13] - 产业安全根基巩固:粮食自给率超95%,能源自给率超80%,在芯片、航空航天等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14] 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挑战 - 产业基础能力存在短板:源头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产品依赖度高,“卡脖子”风险依然存在 [15] -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大,高端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与制造业融合不足 [15] - 产业绩效需提升:部分产业附加值创造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偏弱,许多传统产业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工业增加值率、人均增加值等指标处于中低水平 [15] “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避免“一刀切”退出,着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16]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 [17]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扩大服务业领域高水平开放 [17][18]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跨境交通基础设施 [18] 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协同发力点 - 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打破地域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自由流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堵点 [19] -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攻克战略性、前瞻性重大创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 - 构建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大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资源供给,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完善科技产业金融高效联动机制 [21] - 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提升供给与需求匹配度,通过补链强链保障产业链安全,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满足品质化消费需求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