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车险出海,国内险企如何破解多维度壁垒?
环球网·2025-11-07 13:48

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表现 - 2025年1至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 [1] 险企出海策略与布局 - 多家国内险企积极跟进出海,挖掘新能源车险海外市场新增长点 [1] - 人保财险采取"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范全球"的三步走策略,2025年初实现香港新能源车险业务首单落地,上半年承保香港地区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辆超千台,6月在泰国落地首单业务 [4] - 平安产险构建"风险共担、服务本地、数据驱动"三位一体的保障网络,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与当地机构形成本地化服务闭环 [4] - 众安保险宣布落地首笔海外新能源车险,中再产险与现代保险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构建"直再融合+产业融合"的国际保险合作新模式 [5] - 行业整体以试点或局部化为主,地域分布首选东南亚与香港/亚太市场,随后向拉美、中东与部分非洲市场延伸 [5] 主要出海业务模式 - 采用共保或再保机制,由本地保险公司小额承保,中国险企通过再保或份额承保承担风险 [5] - 与中国车企海外业务合作,将保险作为随车服务嵌入车企售后体系,或与本地经销商合作提供专属产品 [5] - 车车科技将国内已验证的新能源汽车保险服务平台模式复制至海外,成为连接当地保险公司、经销商、车企和消费者的数字化枢纽 [5] - 与国际大型保险或经纪公司合作,形成"本地化承保 + 国际共保/再保"的模式 [6] - 业内建议优先采用轻资本模式进入市场,以再保险、共保、技术服务输出为主导路径,依托车企与保险科技平台协同出海 [7] 中国险企的竞争优势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险企在承保、理赔过程中积累了关于电池、电控、电机等"三电"系统的海量本土化风险数据 [8] - 基于本土数据构建的精准定价和风控模型是领先于海外同行的核心竞争力 [8] - 国内险企已率先应对新能源车在理赔、定损、维修等方面的新挑战,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 [8] 出海面临的主要挑战 - 初始数据匮乏,国内积累的数据和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海外市场,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路况、驾驶习惯等从头开始收集和建模,成本高昂 [8] - 面临监管壁垒,不同国家的保险监管政策、法律体系、牌照要求不同,准入难度大、周期长 [9] - 存在文化壁垒,需要长时间理解和适应当地消费者的投保习惯、品牌认知和价格敏感度 [9] - 海外维修网络建设复杂,新能源汽车维修需要技术和配件,建立或合作一个技术达标、价格合理的维修网络是巨大工程 [9] - 部分上市险企在国内新能源车险市场仅初现盈利迹象,布局海外可能进一步引起经营压力 [6] 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举措 - 众安保险以"产业生态+科技赋能"双轮驱动,聚焦海外市场,发挥数据与智能风控优势实现差异化突破 [10] - 优先聚焦于中国车企投资建厂的重点市场,如东南亚、欧洲地区,作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形成示范效应后再拓展 [10] - 与车企在驾驶数据、维修网络等领域深度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与维修网络共建,提升风险定价精度与理赔效率 [11] - 将国内积累的核心技术优势作为出海竞争力,如数字化定价模型、事故车管理体系,同时结合当地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适配 [11] - 海外市场存在车险供给不足问题,当地险企因缺乏定价经验导致保费偏高或不愿承保,中国险企出海可起到积极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