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消费者成了“精算师”
新华网·2025-11-10 07:50
电商平台定价策略 - 商品原价与到手价在促销期间频繁波动,例如一款剃须刀头到手价在4天内从260多元飙升至590多元,随后又降至280多元,原价也从317元涨至670元又降至523元 [3] - 存在“先涨价后降价”的价格操作,活动前商品临时加价,如电动车挡风被价格在活动启动后比活动前上涨20元,婴儿保温杯从180多元涨至200多元 [2][3] - 促销价可能高于日常售价,有消费者投诉称“双11”期间购买的商品并未如承诺为“最低价”,提出价保申请后被商家以各种理由拒绝 [4] 用户差异化定价 - 同一商品对不同用户显示不同价格,例如有消费者发现其非会员账号中的商品价格低于会员账号,朋友手机端显示价格为355元而自己结算时涨至372元 [6][7] - 平台可能根据用户浏览记录进行“动态定价”,例如一款热水器在活动前不到2000元,活动期间“原价”涨至5000多元再通过“满减”降到3000多元,实则比平时贵 [7] - 价格在一天内出现剧烈波动,有消费者经历早间到手价420多元、中午涨至近530元、晚间活动价又恢复至早间价格的情况 [5] 促销规则复杂性 - 优惠规则复杂难懂,消费者需反复浏览页面才可能弹出优惠券或“优惠礼包蛋”,领取后方能享受更低价格,整个过程非常耗精力 [7][8] - “定金+尾款”机制失去意义,预售时显示“到手价不高于899元”的商品,实际支付时需1099元,且需满足“前1小时付款”“叠加平台券”等隐藏条件 [8] - 平台优惠券既难抢且适用范围有限,例如“3000-400”和“2000-200”的服饰券不能用于同一商品,进一步增加凑单难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