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算法杀熟”等成为“双11”套路 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
中国新闻网·2025-11-10 10:47

价格乱象表现 - 电商平台在"双11"尾款通道开启仅一天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导致商品价格秒涨几十元至数百元,部分直播间出现退货潮 [1] - 优惠规则复杂化,包括满减、定金、秒杀、定金膨胀、店铺满减、平台券、会员折扣、支付立减等规则叠加,加剧信息不透明,使横向比价几乎成为不可能 [1][2] - 模糊的价格标注与临时变更规则成为"收割"工具,例如预售页面标注"到手价不高于某数",实际却需满足"前1小时付款""叠加多张券"等隐性条件 [2] 算法杀熟机制 - "算法杀熟"表现为"新老用户差异定价",老用户抢不到优惠券而新用户能秒领,以及"动态定价歧视",平台根据用户浏览频率、购买历史、消费能力判断价格敏感度并差异化定价 [2] - 平台以"合理名义"掩盖价格差异,如将"老用户高价"包装成"会员专属权益",将"动态涨价"解释为"个性化推荐",使消费者难以察觉和举证 [3] - 平台通过"限时补贴""天降优惠"等个性化手段逐步试探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实现"千人千价"的交易方式 [3] 法律与监管挑战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0月15日起施行,明确禁止"虚假评价""低价内卷""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为监管部门查处问题提供清晰法律依据 [4] - 执法面临技术壁垒,如"算法杀熟"依赖平台后台数据分析模型,监管部门穿透"算法黑箱"需要专业技术团队,并可能面临平台以"系统故障""数据安全"为由拒绝配合 [5] - 规则存在灰色地带,例如满减分摊规则模糊,多件商品凑单时商家可自行调整分摊比例,导致部分商品实付价高于原价,此类操作难以直接认定为"欺诈" [5] 治理建议与行业影响 - 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多次实施价格欺诈的商家"拉黑",限制其参与促销并处以罚款,同时平台应完善"一键投诉"等功能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6] - 商家与平台以套路换取短期流量,透支长期信誉,先涨后降、模糊标注优惠条件等行为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 [4] - 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开展合规自查,清理模糊条款、规范价格标注,并摒弃"流量至上"思维,从源头杜绝套路化营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