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性质与影响 - 荷兰政府援引尘封七十余年的《物资供应法》强行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未遵循任何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程序,措施在当代全球投资领域已极为罕见 [2] - 事件导致全球产业链震荡,反映出西方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滥用安全理由进行管制,是当前正常国际经贸秩序受干扰、全球供应链中断的一个主要原因 [3] - 荷兰政府的行为是对国际法治秩序的公然挑战,当行政权力任意干预企业自主经营、商业契约被政治操弄撕毁时,所谓的“西方法治优越性”便不攻自破 [6] 公司市场地位与事件背景 -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的“关键玩家”,占据全球9.4%的市场份额 [2] - 欧洲市场40%的汽车芯片依赖安世半导体供应,宝马、大众等车企均为其核心客户 [2] - 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母公司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后,荷兰政府配合美国制裁采取行动,2024年荷兰还限制了阿斯麦对华设备出口 [5] 地缘政治驱动因素 - 荷兰政府的政策深受美国加紧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美国在出口管制方面的“穿透规则”是始作俑者 [2][3] - 自2021年美欧成立贸易与技术委员会协调对华出口管制以来,欧盟国家干预中国企业在欧运营与投资的举措离不开美国压力的因素 [5] - 事件暴露出欧盟所谓的“战略自主”有名无实,其对华政策仍受到美国的显著影响 [5] 行业与供应链风险 - 荷兰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业内部事务,并切断晶圆供应干扰企业运营,最终危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1][2] - 如果事件处理不好,美国进一步的“安全化政策”可能会影响到中欧正常的经贸关系,对双方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3] - 欧盟推行对华“去风险”政策带有浓厚的“泛安全化”与“意识形态对立”色彩,完全无视经济全球化下中欧产业链深度嵌入的现实,其本质是“制造风险” [5] 事件后续与解决途径 - 中国商务部于11月8日表示,中方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希望荷兰以双边磋商为契机,拿出建设性方案,尽快纠正错误做法 [2] - 事件中德国车企的运营压力已传导至德国政界与欧盟层面,这迫使荷兰寻求磋商解决方案 [5]
揭开西方法治假面!安世半导体事件背后透露了什么?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1-10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