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器材”竟成“摆设”,不合格消防产品何以流入市场?
新华社·2025-11-10 16:51
行业产品质量问题 - 消防器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关键材料存在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问题 [2] - 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防火门、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不合格率分别为9.4%、9.1%和4.2% [2] - 部分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中磷酸二氢铵含量仅为43.8%,远低于75%的国标要求,严重影响灭火效能 [2] - 部分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一氧化碳透过浓度超过1000mL/m³,远超200mL/m³的标准,因关键过滤材料被替换 [3] 生产与流通环节乱象 - 消防器材生产门槛低,厂商鱼龙混杂,存在规模小、设备简单、工艺粗糙的作坊式生产点 [4] - 个别正规厂家受利益驱动,根据客户低价要求降低标准进行定制化生产,点对点运输且不留库存 [5] - 流通环节中,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专业能力不足,销售不合格产品,如电商平台存在“酒店款”等应付检查的劣质产品 [5] - 2022年浙江宁波火灾事故中,涉事的不合格灭火器灭火剂有效含量仅20% [3] 监管与执法挑战 - 消防器材使用规定执行流于形式,如干粉灭火器需在出厂5年后检测充装,但很多单位缺乏意愿 [6] - 对生产销售不合格消防产品的罚款金额较低,通常仅几千元,违法成本低 [6] - 部分拥有3C认证的产品,其测试样品与实际量产版本差异较大,产品质量名不副实 [7] 行业改进建议 - 建议加强部门协作,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市场引导四方面形成全流程闭环监管 [7] - 建议采取突击暗访、随机抽检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并建立全链条信息共享平台 [7] - 建议压实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从严查处采购使用不合格产品的行为,并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