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到此一游VS深度入戏,别让数字文旅同质化“杀死”复购率
观察者网·2025-11-10 19:10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并探索数字文明新形态[1] - 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 - 2024年《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培育100个数字文旅标杆项目,数字文旅消费规模突破1.5万亿元[5] 数字化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与效益 - 数字技术应用包括在线产品预订、数字虚拟展陈、人工智能、石窟数字复原等,提升了游客体验并为管理和运营带来便利[1] - AR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可提升客单价和传播量,VR、A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以感受历史文化[4] -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文旅企业能更好了解游客需求以优化产品和服务[6] - 数字化技术可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造新业态和商业模式[6] 数字IP的打造与运营策略 - 数字IP需具备核心内容表达、辨识度、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其成功转化取决于内容是否适合互联网传播[5] - 打造城市IP需把握广度(如“数字之城”、“未来之城”)、深度(挖掘当地特色、非遗、历史故事)和温度(利用元宇宙技术提升体验感)三原则[6] - 建议优先选择“低成本、高体验”的数字技术如短视频和轻量化小程序,避免盲目跟风VR/AR等重资产项目[9] - 应建立“内容更新+用户互动+跨界联动”的长效运营机制,例如每月输出至少3条IP新内容以延长生命周期[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60%以上的文旅IP集中于“古风、山水”类,缺乏地方特色与原创性[7] - 游客对“同质化IP”的满意度仅35%,复购意愿不足10%[7] - 30%的文旅企业表示数字技术投入大但效果不达预期,部分VR/AR项目因体验卡顿、内容单一被闲置[9] - 70%的文旅IP仅在上线初期有热度,缺乏持续内容更新与用户互动,平均生命周期不足1年[9] 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 数字IP侵权案件年增长52%,80%的侵权行为因“取证难、维权成本高”不了了之[9] - 文旅IP侵权维权平均成本超15万元,而侵权方违法所得平均仅3万元[9] - 建议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数字IP确权,并联合行业协会建立侵权举报平台以简化维权流程[9] -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