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绪与投机现象 - 美国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情达到空前高度,出现无视规律、“沾边就涨”的情绪化投资倾向 [1] - 企业家之间的普通会面(如英伟达CEO与三星会长共进炸鸡)能带动禽类加工、炸鸡机器人等领域公司股价飙升 [1] - 市场存在狂热情绪与紧张感并存的现象,OpenAI致信白宫事件加剧了外界对行业融资能力和泡沫的担忧,引发美股科技股显著下跌,纳斯达克100指数一度下跌1.9% [1] 历史泡沫比较与当前风险 - 当前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与19世纪美国铁路铺设热潮及互联网泡沫有相似之处,均由技术叙事驱动 [2] - 历史泡沫破裂后留下了有价值的基础设施,如铁路为西部开发奠基,互联网催生了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在美国投资人中形成“泡沫不可怕”的刻板印象 [2] - 当前人工智能泡沫的资本规模空前庞大,2025年上半年美国人工智能相关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占比高达92%,但投入与回报比严重失衡 [3] - 人工智能行业企业层面盈利能力堪忧,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43亿美元的同时,净亏损高达135亿美元,第三季度单季亏损超过115亿美元 [3] - 近80%部署人工智能的企业未能实现净利润提升,95%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没有带来直接财务回报 [3] - 全球科技垃圾债发行量正逼近2020年历史高点,企业与机构整体债务规模恐在2025年底突破6万亿美元 [3] - 隐性杠杆不断积累,美股科技“七巨头”通过交叉持股、大额互签订单等方式深度绑定,甚至将数据中心长期租约证券化出售,形成缺乏真实经营性现金流支撑的资本闭环 [3] 中美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冲击 -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选择产业应用驱动的务实路线,与美国企业押注通用人工智能、追求技术极致的策略形成差异化竞争 [4] - 截至2025年7月,中国已发布1509个公开大模型,占全球总量近四成,不少模型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4] - 中国高质量替代品的涌现,对依赖高昂API调用费和模型许可费的商业模式构成根本性冲击 [4] 系统性风险与市场结构 - 当前人工智能泡沫的特殊风险在于过度的资本集中与系统性关联,“七巨头”预计2025年将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近4000亿美元,约占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的一半 [4] - 人工智能概念股已深度嵌入标普500指数,其权重高度集中于少数巨头,一旦市场情绪逆转将带来巨大的回调压力 [4] - 市场调整可能通过信贷收缩、投资放缓传导至实体经济,形成“去杠杆—就业下滑—消费疲软”的恶性循环 [4] 行业启示与价值创造 - 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其商业价值的释放需要漫长的培育周期,市场对其长期价值有坚实共识 [5] -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谷歌、亚马逊的崛起证明了前沿技术投资往往伴随着阶段性的估值波动 [5] - 企业应摒弃“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的跟风思维,聚焦真实业务痛点,让技术回归降本增效的本质 [5][6] - 投资者应警惕估值与基本面脱节的风险,避免被市场裹挟而盲目跟风 [5][6] - 真正的技术革命是一场马拉松,胜利属于那些能够将技术转化为真实生产力、创造可持续价值的企业和国家 [6]
崔传刚:美国AI泡沫担不起“化作春泥”的代价
环球网资讯·2025-11-11 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