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何立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2025-11-11 07:04

文章核心观点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部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技术前沿的生产力,其发展将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2]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等多项重大任务举措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如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历次科技革命均推动了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2] - 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 [3] - 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需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 [4]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科技创新 - 强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 -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 [6]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6]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产业结构优化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途径,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广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7]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7]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7]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 [7]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绿色转型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8]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8]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8]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强大国内市场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基础,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应用场景、分摊风险成本 [9] - 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 [9] -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 [9]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促进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9]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人才培养与共同富裕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取向,需更加重视投资于人 [10] - 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各类人才 [10] -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10] - 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完善生产关系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11]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11]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 [11]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系统推进各类创新 [13]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 [14] - 因业分类施策,分业施策、有增有减,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15] -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 [15]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6]